努力探索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多元路径

来源:中国网三农   2023-06-05 23:55:37
A+A-


(相关资料图)

中国农业博物馆始终牢记收藏和保护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使命,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在古农书研究和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农业文明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注入精神力量和智慧滋养。

系统梳理收藏,建设农耕文明“百宝箱”。“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始终牢记使命,着力保护和宣传好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系统梳理各种农业文化遗产和遗存。对于那些最能反映中国灿烂农业文明的文化遗产,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对于那些最能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的文物,千方百计地加以抢救、保护和收藏。目前,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450件,包括一级文物213件,二级文物611件,三级文物1676件,是全国收藏传统农具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机构。基本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专题陈列包括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彩陶文物陈列和农业科普馆等。

打牢立馆之基,深化引领我国农史研究。中国农业博物馆始终将研究工作作为立馆之基本,通过对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农业文物保护与鉴定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断提升策展能力和展览陈列水平,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农业博物馆已出版学术或科普专著上百部、《古今农业》期刊上百期,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中国农业通史》《中国农业文明史》编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扶持政策研究等重要课题项目。立足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利用,中国农业博物馆深入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编撰《中国古农书全集》,在研究型单位建设上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抓住关键节点,扛起农耕文化传承大旗。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绚丽瑰宝,既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事、顺天应时的生活实践。在开展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2006年二十四节气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国农业博物馆积极发挥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牵头作用,汇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资源力量,与中国民俗学会、10个代表性社区、联盟成员单位等一道,开展异彩纷呈的节气民俗活动,鲜活生动地传承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大合力。2020年,首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呈现了节气文化研究的新理论观点和学术动向,有力提升了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中国农业博物馆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及新媒体平台,结合现代化手段进行多角度、多途径宣传,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的形式和手段,讲述好农业历史、特别是农业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人了解农耕文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农业文化。中国农业博物馆利用室内室外互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先后举办了“红红火火闹元宵”“品味端午文化”等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还推出了“云讲农博”系列云课堂,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等。同时,中国农业博物馆积极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实现博物馆游览方式多元化、数字化,以云直播、云展览、云课堂、云声音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农耕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